找准痛点为民众生育压力减负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5-07-05 23:25:34

言咏/文 近期促进生育的找准众生政策可谓紧锣密鼓。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痛点指导意见》,系统性地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。为民随后,育压各部门也明晰了一些政策,力减比如,找准众生探索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;未婚已育女性领取生育补贴不需要结婚证;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将按程序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等等。痛点

这些政策都旨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。为民从上世纪80年代的育压限制生育到如今的鼓励生育,背后是力减生育率持续走低以及人口老年化的趋势。2021年中国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.64个,找准众生生育意愿持续下降。痛点今年8月,为民国家卫健委在《求是育压》杂志发文,指出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,力减“十四五”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。这是中国官方首次确认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。

人口政策因时而变的转向值得肯定。但是,新政策能否扭转低迷的生育率,进而促进人口结构改善,首先有赖于是否抓住了阻碍生育意愿的痛点。其次,政策的影响是不急不徐的慢功夫,切勿急功近利,创造鼓励生育的条件,也保障个体选择不生的自由。再者,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,提前梳理问题并谋划解决,而不是等出现问题再被动应对。

中国在2016年和2021年相继开放二胎和三胎生育,然而并没有扭转人口下滑的趋势,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723万人下滑至2021年的1062万人。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生育意愿?

高企的养育成本恐怕是阻碍人们生育的最主要原因。这其中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时间和精力成本。现在养育孩子已经不是过去添双筷子加个碗的观念,无论城乡,父母都希望为子女提供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,教育支出是一笔大钱,父母更愿意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限的孩子身上,而不是多生孩子摊平资源。在养儿防老需求日益走下风的当下,年轻人也不愿意多生孩子影响当前的生活质量,比如让住房变得更拥挤、降低旅游或日常消费的预算等等。随着这三年持续疫情的冲击、对整体经济形势预期的下滑,养育孩子经济上的压力变得越发显著。坦率地说,一个家庭做出多生一个孩子的决定,一定是建立在对未来生活日益向好的明朗预期之下的,甚至可以说生育二孩或者三孩是一个家庭对未来投下的信心一票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如何实打实地降低养育相关的直接成本,并且让年轻人感受到对未来的信心是关键。

更何况,除了经济成本,养育孩子也会带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。一个孩子从婴儿长大,依靠的是照料者日以继夜的陪伴和抚育。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,女性的承担尤为沉重。她们因生养孩子而失去的职场进取的机会以及个人生活的自由,被社会学家称为“母职惩罚”。这种矛盾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拒绝多生甚至干脆不生。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增高,这样的趋势越发明显。这是发展的必然,但不是发展的“代价”,我们不能把女性推回家庭,只能通过让社会和男性在养育上承担更多的责任,让女性背负的“母职惩罚”小一点,才能提高她们的生育意愿。

无论如何,政策的发力点都应该是围绕建构对生育友好的社会,让人们愿意生、也敢于生,但同时要保障人们生与不生的自由,鼓励生育的政策切不可扭曲。今年2月,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曾发文提到“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,减少青少年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”,这一表述引发舆论的热议:以后会不会限制人工流产?有关部门后来澄清这是为了减少人工流产给女性带来的伤害,保护生育力,但舆论的关注也反映了人们对政策扭曲的担心,政府要看到民众的关切。

人口问题确实是国之大事,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,也事关个体的切身利益。政府要厘清痛点所在,在尊重个体和家庭基本权利的基础上,通过务实的政策为民众的生育压力减负,也要探索未婚生育者平等权利如何保障、单身女性冻卵需求如何对待等新时代的新问题。我们当然乐见政策的合力能影响公众的生育意愿,但是,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,同时我们也要做好“如何与老年化社会共处”的解题准备。

顶: 4923踩: 28243